近日,《中国青年报》陆续刊发《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采访实录第二十六篇至第五十篇,以“当事人讲当年事”的形式,全景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不同时期与大学生们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这些专访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3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爱青年成长发展的实践历程,是系统学习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不可或缺的素材。
喜迎二十大,学习正当时。5月13日晚,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覃方平带领研会学生负责人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朋友们》系列专题的内容,共同观看了“温暖——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视频,并对此进行了分享与讲解。
研究生会执行主席覃方平作分享
会上,研会各学生负责人对此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研会主席团成员李金兰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虽然人生道路很长,但关键之处往往只有几步。虽然人生问题很复杂,但要害在于把握住最基本的东西。人生各有不同,但不同的人生,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把握的。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最基本的东西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理想信念。我们是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学子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首当其冲,我们要将个人小我之理想信念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未来航向才会正确且有能量;二是责任担当。责任担当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尤其我们作为学生干部,有责任、有担当才能做好事、做大事;三是优良品德。青年人应该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用且有责任的先锋者,责任是第一品质,诚信友爱、忠诚团结是必不可少的优良品德,我们应成为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自我,与人为善、于社会无害的青年人,成为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时代新青年。
研会主席团成员冯敏
经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大学生们在各方面的关心与关爱。他曾说:“年轻人不能认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就等着将来直接分配到机关,一定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你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更要脚踏实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观察社会民情,体味人生百态,多跑多看多思考,笔下才会更加有力量,才能成长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公关实践部负责人黄新茹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人富有朝气,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的观念,但是也同样容易受到外界的鼓动和影响,而这就需要我们经常给自己的思想“挤挤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的基本遵循,提升知识水平,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对错,力致真事实事,以思考取代盲从,以谨慎压制轻率,少一些头脑发热,少一些断章取义,多一份自省,多一份坚守,护牢思想的阵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我们,更是要承担起新传人的责任,积极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传谣不信谣。
思政教育部负责人姜力卓
在《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一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他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与青年学生亲切交谈,并对“西迁精神”给予高度赞扬。此前曾有幸去参观西迁博物馆,重温60多年前,一批胸怀爱国情怀的交通大学师生,坚决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繁华的上海国际化都市。迁移至贫穷落后的大西北,他们披荆斩棘,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六十多年后,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向着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的号召仍然熠熠生辉,投身基层,投身西北,投身到任何一个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职责,更是我奋斗的方向!
学术策划部负责人朱会清
正所谓是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年走进校园,与大学生交流,交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及我们党对大学教育的重视,在习近平总书记这么多次与大学生的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爱国”两个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频繁,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我们从小到大从未中断过的教育,那我理解的爱国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爱我身边具体的每一个人,爱我们的专业,对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努力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奉献社会,便是不负国家,不负人民,我们学术策划部也会踏踏实实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务,助力大家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不负学院,不负同学。
秘书处负责人秦磊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暨南大学的讲话。这让我联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的一个论述:“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我们始终秉持真实与客观原则。首先要做到讲得“清”,即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把故事讲得通俗易懂、清楚明晰;其次要讲得“新”,要通过创新话语方式、传播渠道和技术手段,展现新时代各种传播方式及策略的新气象、新风貌;最后还要讲得“活”,将中国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一代要主动担负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重任,坚定“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培养创新思维,扎实理论基础并根植于具体实践。时刻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做坚定的信仰者,积极的奋进者,文化的传播者和时代的记录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
文体部负责人蒋家悦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暨南大学考察时,当听到不少同学来自港澳台地区和海外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同学们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做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我想对于我们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了一个大概的方向,或者说一个为之努力的目标。在舆论环境愈发复杂的当代,我们很多的对外传播方式都不能够适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因此年轻人要做一道大桥,一座沟通中外的大桥,要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除了要掌握科学的传播方法,还要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们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奖助生活部负责人钱锋
在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时,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书的第三章。当时在198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任厦门市副市长,与厦门大学的一位张同学结识并建立起了友谊。令人惊讶的是,他还曾前往厦门大学经济学系,与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由于他将全书认真研读了三遍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连教授老师们都自叹弗如。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他们说,年轻人要善于自找苦吃,不要把基层当大车店,而要深深扎根基层,踏实肯干。
文字/陈晓霞 研究生会各负责人
图片/伍菲菲